各位小伙伴,
在本篇推文前,
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相信大家看完之后都會有所領悟。
(請直接下拉至文末)
自古以來,就有“豬糧安天下”之說,豬肉是重要的“菜籃子”產品,關乎國計民生。數據顯示,我國豬肉消費占肉類消費的63%左右。
雖然,我國作為世界養豬大國,但由于我國的種豬選育工作與國外相比存在差距,作為產業核心的瘦肉型原種豬幾乎全依賴進口,國外豬種引進來就很快退化,只能用完一批再引一批,存在“引種—維持—退化—再引種”的現象。
今年2月,在北京召開的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溫氏股份養豬事業部副總裁、溫氏研究院院長、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吳珍芳主持完成的成果“高效瘦肉型種豬新配套系培育與應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高效瘦肉型種豬新配套系培育與應用”項目針對我國瘦肉型豬育種技術創新不足、核心種質依賴進口、生產效率較低等重大問題,通過持續開展種豬本地化選育,自主培育出高效瘦肉型種豬新配套系并大規模產業化應用,打破了我國種豬長期依賴進口困境。
吃得少、長得快、瘦肉還多
1998年底,吳珍芳被華南農業大學派到溫氏股份做技術服務和技術研發,便開始了這個項目的研發。從國外引進長白豬、大白豬等優秀的瘦肉型豬品種,與國內優質品種雜交選育。
他們的工作就像選“國家隊”,把世界上最優良的品種放在一起,優中選優。“選長得高的、跳得遠的、跑得快的,還是腰粗的、腿長的?設一個綜合指標,我們的技術可以讓這種篩選更精準。”團隊成員說。
通過無數次的實驗雜交,最終,“華農溫氏I號豬配套系”和“中育豬配套系”兩個配套系脫穎而出,瘦肉率達66-67%,相比20多年前提高近30%。
長得快并不是吳珍芳團隊最關注的,怎么吃得少還能多長肉?飼料轉化效率的顯著提高讓科研工作者們更加欣喜。“打個比方,土豬大約吃4.5公斤飼料才能長1公斤肉,飼料轉化率4.5:1。我們這兩個配套系品種平均的飼料轉化率就有2.45:1,比土豬飼料節省近半,就算跟其他瘦肉型豬比,每長1公斤肉,也能節省0.15公斤飼料。”吳珍芳說,“我們的品種,一頭豬從出生到出欄就可以節省35公斤飼料,一年可為國家節省飼料糧數百萬噸,可以說吃得少、長得快、瘦肉還多,還更環保。”
活體也能檢測豬肉香不香、嫩不嫩
項目創新了瘦肉型種豬分子育種、遺傳評估和性能測定技術等擴繁和養殖技術,創建了中國瘦肉型種豬四系配套育種新體系,并取得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別小看這普普通通的一頭豬,為了選育出這兩個配套系,科學家們也動用了許多神奇的高科技手段。
吳珍芳告訴記者,在選育豬種過程中,團隊一共搜集了世界上18個品系(類型),涉及200多個家系,至少有2萬多頭原始素材,怎么評價哪頭豬好不好?需要大量技術突破。
一頭活豬,怎么知道它的肉好不好吃,香不香,嫩不嫩?吳珍芳告訴記者,以前這是沒辦法測定的,為此團隊研發了活體評估的辦法,將與之相關的性狀標記下來。“一頭小豬剛生下來,我們在它耳朵上提取一點組織,通過基因檢測技術就已經能基本判斷它長得快不快、瘦肉率高不高、肉好不好吃……這是基于我們的基因大數據積累。”
記者了解到,該團隊創建的國內外最大的育種數據管理系統,目前數據記錄已超億條。而這種基于簡化基因組測序的種豬全基因組選擇新技術,打破了國外芯片技術壟斷,實現了種豬早期選擇,提高了選種準確性,豬的肉質、抗性、繁殖力和產品整齊度等也同步改良提高。
一頭豬吃多少糧能長多少肉?團隊研發的自動采食測定系統,則能自動記錄豬每天吃多少、長多少,自動測定飼料轉化效率。
一頭豬的遺傳價值有多大?團隊研發出遺傳評估專利,用遺傳分析的方法,開發信息軟件,用大數據評估豬的多個遺傳性狀,有針對性地進行精準篩選選育。“用信息技術養豬。”吳珍芳笑道。
放心吃,長得快靠科技進步
以前農村養地方土豬到100公斤,要花一年時間。團隊培育的高效瘦肉型豬品種,145-150天就可長到100公斤,最快的個體甚至只要120天
從1998年開始研發,到2005年初步形成品種認證上市,再到近年來不斷改良、應用,目前吳珍芳團隊培養的高效瘦肉型種豬新配套系每年累計可影響出欄肉豬大約4000萬頭,占全國豬肉市場的7%左右,基本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
5個月就能出欄,吃得少、長得快、瘦肉還多,這么好的品種好吃嗎?安全嗎?他告訴記者,這個品種對安全性有利。安全隱患主要存在于養殖過程中,現在的養殖條件大大改善,養豬場基本全自動化,手機控制自動喂飼料、控溫、清理豬糞等,再加上豬肉屠宰之前都要經過疾病檢疫、藥品殘留檢驗等,總體來說,我國豬肉安全性非常高。
“瘦肉率高,也沒有必要添加瘦肉精,完全是靠科技的進步,靠我們有好的品種,營養、疾病的防控,冬暖夏涼的飼養環境等,才讓動物吃得多長得快。我們用高科技保證群眾的肉食需求。”吳珍芳說。
培育出全球知名的“華系種豬”
多年來,在吳珍芳心中,一直有一個“養豬強國夢”:“哪一天我們能培育出自己的瘦肉型豬品種。”
“養豬有什么搞頭?”從1986年上大學開始,吳珍芳就無數次面臨這樣的質疑。時至今日,他依然堅定地告訴記者:“吃肉是我們菜籃子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養豬非常有意義!”
他告訴記者,世界上一半的豬養在中國,消費在中國,但我們的養豬生產水平仍與發達國家有差距。但經過20年艱苦不懈地選育、研發,如今,吳珍芳團隊培育的種豬品種,每年應用產值三四百億,數萬戶農戶因此增收,“養豬強國夢”逐漸映照進現實。“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自己能夠創造社會價值,我們的成果也得到了國家的承認,非常高興。”
如今,吳珍芳還有一個新的夢想——培育出全球知名的“華系種豬”。
“要讓中國人吃得好,一定要把豬養好。我未來的設想是,每個區域都要有對應的最佳品種,如培育出廣東人最愛吃的品種、貴州人最愛吃的品種等。接下來,我們會再細分,不但要選好現有的配套系,還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市場需求,再細分,幫每個區域選出最佳組合。”他笑道,“未來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在古代,馬是戰爭的利器。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在貳師城見到強健的大宛馬,于是奏知漢武帝。漢武帝聞訊后大喜,讓人帶千金及一匹黃金鑄成的金馬去大宛國首府貳師城求換“汗血寶馬”。來到貳師城后,大宛國王不肯以大宛馬換漢朝的金馬。漢使歸國途中金馬在大宛國境內被劫,漢使被殺害。漢武帝大怒, 作出武力奪取“汗血寶馬”的決定,兩次任命李廣利率領騎兵數萬人,行軍4000余公里,征討大宛國,第一次出征無果,第二次舉全國之力出征降服大宛國。
引進了“汗血寶馬”的漢朝騎兵戰斗力大增,為漢武帝攻打匈奴奠定基礎。雖然,引進的汗血寶馬有雌有雄,可以進行繁殖,可惜由于我國地方馬種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引入馬種后,都走了“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的道路,現在“汗血寶馬”在國內已蹤跡難尋。
為引進“汗血寶馬”,
漢武帝不惜與大宛國大動干戈,
可惜“汗血寶馬”卻因選育技術而消失。
本文綜合:金羊網、南方都市報、百度百科
資料來源:本文圖片及內容轉自溫氏股份公眾號,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掃描微信二維碼
掃描手機二維碼